本帖最后由 葡萄城花卷 于 2022-9-19 15:30 编辑
如今大火的低代码,你知道它的年龄吗? 低代码可能比你的想象中更为成熟,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70年,即第四代编程语言出现(4GL)之时,并与第三代编程语言(3GL)存在大量重叠。所有非过程的高级规范语言,包括数据库管理、报告生成、数学优化、图形用户界面(GUI)开发和Web开发都被归纳在第四代编程语言中。
十几年后,IBM推出快速应用程序开发工具(RAD)。使用Visual Basic、Delphi和Oracle Forms等可视化编程工具“组装”桌面应用程序的概念开始流行。虽然,低代码的概念还未诞生,但是这种快速构建应用开发的概念已经被推送至大众面前。作为对瀑布模型的响应,RDA的发展势头迅猛;其核心理念是:最终用户应该首先关注GUI,并逐步添加业务逻辑。但由于RDA团队协作能力差,同时是用JAVA进行编写,对资源需求大,这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几个瓶颈。
所以在2000 年,出现了模型驱动架构(MDA )。模型支持域的整体视图,综合考虑技术和业务需求,随后将其转换为可执行代码。在开发和运行时使用生成器和解释器来生成或解释模型中的代码。模型驱动软件开发也吸引了许多使用UML( 统一建模语言,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) 和BPMN( 业务流程建模符号,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Notation) 等工具开发者的关注。
随着2007年苹果 ios系统进军移动设备市场,之后Android也成功问世,各种移动终平台不断出现。此时开发者可以使用Android Studio和Xcode等可视化编辑器在本地开发Android和iOS应用,桌面应用程序在移动端的复兴就此拉开帷幕。
不过仅仅7年之后,在2014年“低代码”这一概念就被正式提出,尽管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很久。低代码的核心目标是:将尽可能多的概念整合到一个平台上,从而使编写代码变得不必要或显著减少。 在低代码的诞生和发展进程中,有两个典型的技术路线:一是用数据与业务逻辑合一的表单驱动低代码,衍生于ERP、OA中广泛使用的可配置化技术,使用体验类似于成品软件的实施;二是数据与逻辑完全分离、各自独立的模型驱动低代码,是可视化开发技术发展的产物,体验上承袭了传统软件开发的模式。
而对比于传统开发模式,低代码的受众群体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:来自IT部门和软件公司的专业开发者,以及来自企业其他部门的业务开发者都能从低代码技术中获益。 现如今,随着互联网资本的介入,中国低代码产业于2019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。目前,近百家低代码厂商推出了不同类型的低代码平台产品,形成了4大商业模式、3种渠道模型。不论是企业信息化部门还是软件公司,都能从中找到与自身诉求和发展状况相匹配的解决方案。 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,应对市场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化,葡萄城将40余年的专业控件技术凝聚,从技术角度为大家介绍如何将低代码技术引入高复杂度、大规模、高价值的企业级应用开发领域,帮助专业开发者、IT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打通现有软件,快速构建面向未来的个性化应用,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赋能。
下图为《企业级低代码白皮书》各章节大纲: 1、 了解低代码开发平台
2、 核心能力与技术原理
3、低代码开发者画像
4、典型应用场景和价值
5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
从低代码开发平台的核心能力与技术,到行业发展现状与案例合集,全方位介绍企业级低代码的价值与应用,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即可获取~
|